主持人:提起演员黄海冰,想到的要么就是《书剑恩仇录》里的陈家洛,《武林外传》里的沈浪,要么就是《萍踪侠影》里的张丹枫,好像总是离不开古装大侠的形象。不过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《大敦煌》中,他扮演的传奇画师张天佑,却是一个悲情的英雄形象。虽然依旧是古装片,黄海冰已经开始摆脱"武侠王子"的束缚了。也难怪,当了近十年的侠客,黄海冰依然未能大红大紫,也是该转型的时候了。
小片花:十年前,一部《书剑恩仇录》,让中央戏剧学院二年级学生的他,与古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;从红花会大当家陈家洛,到古龙笔下的沈浪,以及风流倜傥的侠客张丹枫,他凭借俊朗的面孔和不俗的演技,奠定了"江湖大侠"、"古装王子"的地位;他虽然从未大红大紫,但他低调、勤奋的处事态度,让他拥有一批忠实的影迷,本期主题倾听黄海冰的简单生活。
黄海冰:《天天影视圈》的观众朋友们,你们好!我是海冰,很高兴在影视圈和你们见面。
解说词:日前,中国第一部展示敦煌前年沧桑的电视剧《大敦煌》在央视播出。古装小生黄海冰首次放下“刀剑”改拿画笔,在剧中扮演一位为了保护敦煌文化而牺牲生命的传奇画师方天佑。
黄海冰:这正好符合了我自己的演艺历程。你像我的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,你像我的师弟 像吴越包括我们的前辈,像李连杰,包括赵文卓,他们不是体大的就是什刹海体校的,他们都是武术运动员。这样的一个身份进入演艺圈,打对他们来说,绝对是他们的专长。而我只是科班毕业,我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。到了《大敦煌》那真正就是,你只要专心的去把你的那份戏演好就可以了,在体力方法就是不会有像武侠戏那么辛苦。而最大的压力就是说,怎么样能够在人物个性方面,能够刻画一个北宋的大画师,他对于爱情、对于国家的一种心态, 一种他想表达出的,他自己的那份感情。
解说词:《大敦煌》中的黄海冰,虽然不精于武功,但细腻的内心戏,对黄海冰来说也是一次挑战。特别是在剧中为了能真实展现雄伟、华丽的敦煌莫高窟文化,里面有很多作画的镜头需要他亲自完成。看过《大敦煌》的人不难发现,完全没有美术功底的黄海冰,当起画师来也是有模有样。
黄海冰:我们是通过……你像包括我们的美工师都是通过投影机把敦煌的莫高窟里的图片,一比一的比例反到墙上,我们的灯光打上去是反光的,是看不见墙上有(图像),基本上我们看到墙上,就觉得是一片白。完了之后就先用铅笔把人像给描下来,之后再通过毛笔,通过画笔,再把它以各种颜色丰富它整个人物的各个部分。那我需要的就是说,从神态方面(把握)神态,把握住之后,其它的方面,你包括像勾轮廓什么的,那都不是很难的事情。
解说词:方天佑的出现,可以说是打破了观众对黄海冰固有的印象。从出道时的陈家洛再到《萍中侠影》中帅气的张丹枫,黄海冰已在古装剧中辗转近十年,却依然是不温不火,还被观众戴上了“古装王子”的帽子,这些都让黄海冰非常苦恼,他一直希望能突破古装表演固定的套路,把自己的演艺道路推向更高的层次。随着《大敦煌》的播出,黄海冰此次能否借方天佑成功转型,让自己大红大紫起来呢?
黄海冰:这问题其实是……应该讲是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缺一不可。也不是说我经历之后我就可以大红大紫。所以走到现在,我就觉得能有一部好作品,能有一个好角色,比你有多大的名气,我觉得都来得重要。我曾经还说呢,我说当你六十岁、七十岁回头再看看,那些东西可能都已经……名声可能都已经不复存在,或者说是那种镁光灯下的,那种闪光也不存在。但是留下的就是,你每一个踏踏实实的角色,留下一个非常优秀的剧目,优秀的角色,对我来说才是真正受用的。
解说词:或许是看怪了黄海冰豪气冲天、玉树临风的古装大侠形象,没想到生活中的他是如此低调随和、知足常乐。当记者说到,与他同样拍金庸剧成名的黄晓明,如日中天的事业,而他是否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时,黄海冰展现出了北方人独有的直率个性。
黄海冰:应该说满足,满足这个状态就好了。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,人还是需要去做事情。没有能力,没有实力,再好的机会给你,你也把握不住,再有好导演,再有好角色,再有好剧本,那都是白搭的。但现在这个这社会,往往会有一个相反的、很怪异的(现象)就是:当一件事情炒得红红火火的时候,你甭管是好还是不好,它也就红了。比如说演员,比如说艺人,你要如果只能是靠着诽闻,只能靠着炒作把自己抬高的话,反正我是挺鄙视的,我会看不起的。而我觉得其实真正的一个好艺人,一个好演员,他必须有他自己内在的东西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陈道明,喜欢陈宝国这些老的演员,确实他们有内在的魅力。这个可不是说,天天在那跟谁聊天、喝酒、去处关系能处来的。没有大量的文学底蕴,没有大量的(表演)底子,你是不可能完成那种厚重的人物的。
解说词:在演艺之路上,黄海冰虽然并非完美,还需要磨练以及更多的用心,但他的这种简朴努力的作风,使他拥有很好的人缘,也能长久的屹立于影坛。近日黄海冰还与相恋多年的女友低调结婚,妻子是舞蹈学院的老师,曾经还在《十面埋伏》当过章子仪的舞蹈替身。相信在有了家庭的支持后,黄海冰的演艺事业一定能有新的突破。
(摘自北京电视台《天天影视圈》之“影视天天说”,2006年11月20日)